英国时尚:从来不只关乎外表

Mary Quant 1975 Autumn/Winter Collection Preview

(SeaPRwire) –   周六,一场新的募捐晚会将在大英博物馆举行,旨在“聚焦伦敦作为全球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这场晚会被设想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五月慈善晚会的对应活动,后者旨在资助该博物馆的服装学院。英国的这场晚会旨在突出伦敦作为创意中心的地位。晚会的主题着装要求嘉宾身着粉色,通过“古印度:活态传统”展览来庆祝印度文化。

大英博物馆慈善晚会代表了伦敦利用时尚以及更广泛的创意产业来提升国家世界地位的最新尝试。这种策略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去殖民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中,英国在没有全球帝国作为凭证的情况下,努力重新定义其世界大国的地位。政府和媒体都逐渐认识到时尚有潜力提升英国的声誉。到20世纪90年代,时尚已成为英国展现文化实力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媒介。

英国对时尚的痴迷是缓慢形成的。事实上,有解释说,英国公众并不总是关心时尚,他们更喜欢斜纹软呢等面料的传统设计,并认为设计师服装是轻浮的。英国政府此前曾关注贸易组织,例如服装出口理事会,该理事会主要为大型行业零售集团提供资源。在战后时代,英国开始从工业强国转向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强国,因此有必要更加关注时尚等行业,以此来建设国内经济。

20世纪60年代,英国摆脱了二战后的配给制度,引发了音乐、电影和时尚领域新一轮的文化产出浪潮。这个时代被称为“摇摆的60年代”,导致《时代》杂志在1966年报道称,“伦敦正在输出其戏剧、电影、时尚潮流、风格和人民。它是值得一去的地方。”玛丽·奎恩特(Mary Quant),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标志性的设计师之一,被誉为迷你裙和热裤的创始人。她位于国王路(King’s Road)的Bazaar店里走出的设计,是摆脱前几代人束缚性风格和礼仪规范的运动的一部分,特别赋予年轻女性性解放的观念。

20世纪70年代,朋克这一新亚文化打破了前十年的乐观情绪。朋克服装从薇薇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和马尔科姆·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在国王路上的商店推出,是英国经济不稳定的一种外在戏剧化表现。安全别针、垃圾袋和破烂衣物等关键标识强调了国家混乱的状态。随着朋克走向主流,它演变成了实验、叛逆和创造力的抽象概念,并成为英国文化认同的组成部分。

在20世纪80年代,时尚行业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倡导者——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她主持了首次政府招待会,庆祝伦敦时装周(London Fashion Week)的启动。撒切尔夫人认为时尚与她追求将英国建设成一个企业文化的目标息息相关。她说:“我真的觉得是时候,政府应该对时尚产业所做的一切表示极大的赞赏了……我很久以来就觉得,我们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政府道义支持,以表彰他们正在做的巨大工作。”

英国时尚协会(British Fashion Council,简称BFC)于1983年成立,巩固了现有的国家基础设施,并创建了一个支持新兴设计人才的平台。到1995年,BFC已经精简了伦敦时装周的运作机制,并获得了政府对展览、年轻设计师支持以及吸引海外买家的资金。伴随着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1981年,新婚的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成为英国时尚的活体广告牌,成为这一时期被拍照最多的人物之一。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Britpop音乐流派的兴起,英国文化的受欢迎程度有所增加。像Oasis和Spice Girls这样的乐队,在90年代初首次亮相,并于1997年达到人气巅峰,使伦敦成为“地球上最酷的城市”。《名利场》(Vanity Fair)报道称,“正如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样,英国首都又一次成为文化先锋。”工党政治家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于1997年上台后,为国家提出了一个“新愿景”,其中包括政府更多地参与创意产业。他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旨在“在英国创意产业的实力基础上再接再厉,帮助它们成为我们推动国家经济繁荣的核心要素。”

时尚是这项多管齐下倡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利用英国创新和实验的声誉。布莱尔政府利用几十年来文化产出奠定的基础,试图利用创意产业“挑战英国在海外过时的刻板印象”。布莱尔及其政府明确提升了包括时尚在内的创意产业,以重塑英国形象。尽管布莱尔政府对创意产业的直接货币贡献最终微乎其微,但其政府的言论将创意产业定位为促进英国积极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大英博物馆的慈善晚会利用首都长期以来宣扬其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创意产出的历史,将伦敦和英国定位为文化强国。大英博物馆慈善晚会能否长期持续尚待观察,但这一活动证明,创意产业是塑造国家形象和认同感的强大工具,发挥着关键作用。

玛戈特·拉什巴(Margot Rashba)是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历史系的博士生。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英国的服装和时尚。

“历史制造”(Made by History)栏目通过专业历史学家撰写和编辑的文章,带领读者超越头条新闻。文中所表达的观点不一定反映《时代》(TIME)杂志编辑的观点。

本文由第三方内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对此不作任何保证或陈述。

分类: 头条新闻,日常新闻

SeaPRwire为公司和机构提供全球新闻稿发布,覆盖超过6,500个媒体库、86,000名编辑和记者,以及350万以上终端桌面和手机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韩、法、俄、印尼、马来、越南、中文等多种语言新闻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