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寻求与亚洲建立“经济框架”,但不想签“贸易协定”:原因如下

Trade Representative Tai Holds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Ministerial Meeting

(SeaPRwire) –   拜登总统本周在亚洲加强经济联系,但他不会在旧金山地区峰会上签署任何贸易协议。

这个事实——没有贸易协议——揭示了美国政治的现状,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拜登政府自身的抱负。美国谈判人员表示,他们正在与其他13个国家最后确定IPEF(发音为“艾佩夫”)框架下的协议。关键词是“框架”,因为这个标签允许拜登通过执行协议来规避国会审批。

“它是一个框架,因为政府希望通过行政协议来做些什么,”前美国贸易代表副代表罗伯特·霍利曼说。

许多美国选民对他们认为导致产业就业减少的贸易协议持负面态度,这一观点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占主导地位,并延续到2024年大选。IPEF可以部分弥补这个差距,通过规避一些国内政治问题来促进供应链和气候变化等一直以来贸易协议之外的问题。以下是IPEF框架及本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将公布的进展概述。

IPEF是什么?

拜登于2022年5月访问东京时正式宣布了IPEF。它有四个主要支柱:供应链、气候、反腐败和贸易。

“我们正在为21世纪经济制定新规则,”拜登当时宣布这个计划时说。但与传统贸易协议不同,这个框架不是关于扩大市场准入或对不公平做法施加惩罚。

贸易支柱由美国贸易代表凯瑟琳·泰监管,其他三个由商务部长吉娜·赖蒙多负责。美国和其合作伙伴预计将宣布供应链、气候和反腐败方面的协议,但谈判人员仍在贸易支柱的部分问题进行协商,根据跟踪谈判的人士透露。

IPEF的成员国是哪些?

除美国外,还有13个成员国,它们代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0%。其他成员国是澳大利亚、文莱、斐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根据美国政府的说法。

协议内容是什么

外交关系委员会格林伯格地缘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修·古德曼表示,白宫在领导人会议前“暗示”各个支柱的条款。每个支柱分别进行谈判。

在贸易方面,将有一些关于农业和扩大贸易关系的表述。但主要问题如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和数字公司规则的谈判还在进行中。

俄亥俄州民主党参议员谢罗德·布朗反对贸易支柱,部分原因是缺乏工人保护,这促使拜登政府暂不就这个问题达成协议。布朗明年将在越来越保守的俄亥俄州寻求连任,该州认同其产业遗产。

“我们应该加强执行,让美国工人能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竞争,而不是在门后密谈贸易协议,”布朗说。

美国政府暗示其他三个支柱将达成协议,但那些也只处于初期阶段。

为什么贸易协议不受欢迎

答案很简单:选民说过去的贸易协议导致工厂工作岗位流失,破坏了他们家乡的经济,拜登政府也同意这一点。

2016年总统大选是一个拒绝贸易协议的里程碑事件。两党候选人,共和党人唐纳德·特朗普和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都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然后特朗普总统修改了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现有贸易协定,并对一系列进口商品征收新的关税,并与中国展开贸易纠纷。

贸易协定带来廉价商品和地缘政治稳定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新冠疫情暴露脆弱供应链过于依赖中国的影响。拜登试图寻找替代中国工厂的渠道,同时维持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

在6月一次演讲中,泰批评过去的贸易协定。

“如果我们审视这些协定带来的影响,我们会看到它们为我们现在试图解决的问题做出了贡献,”泰强调说,“我们新的贸易方法认识到人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工人、工资领取者、提供者和构成活跃中产阶级的社区成员。”

贸易协定的谈判也需要几年时间,实施更需要跨越总统任期多年。最后一个新的贸易协定是2007年与韩国签署的,2012年生效。相比之下,IPEF的进程快得多,仅两年多就宣布达成协议。

本文由第三方内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对此不作任何保证或陈述。

领域: 头条新闻,日常新闻

SeaPRwire 为全球客户提供多语种新闻稿发布服务(Hong Kong: AsiaExcite, TIHongKong; Singapore: SingdaoTimes, SingaporeEra, AsiaEase; Thailand: THNewson, THNewswire; Indonesia: IDNewsZone, LiveBerita; Philippines: PHTune, PHHit, PHBizNews; Malaysia: DataDurian, PressMalaysia; Vietnam: VNWindow, PressVN; Arab: DubaiLite, HunaTimes; Taiwan: EAStory, TaiwanPR; Germany: NachMedia, dePresseNow)